近日,由校学生工作部主办、我院承办的2025年“我是演说家”心理成长故事演说活动成功举办,我院24级少数民族预科班杨涵羽同学荣获校一等奖。她通过分享个人真实经历,讲述了一段从小学开始的探索孤独的旅程,最终实现心灵成长与自我超越的故事。
孤独是人生的常态,我们独行于世间,不应只纠结于身边是否有朋友、是否有同龄人能理解自己,而应超越自我设限的“孤独”,不再内耗,与自己和解。如何享受孤独,与孤独相处?杨涵羽同学认为面对孤独的秘诀是:拥有丰盈强大的内心,而这需要勇敢尝试不同活动、认识更多优秀的榜样、旅行体验不同的风情、找到一个强大的精神力量源,但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始终相信自己、爱自己的心。
演讲原稿
内心丰盈者 独行亦如众
尊敬的评委,亲爱的听众们,大家好!我是教师教育学院的杨涵羽。今天,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,但又常常避而不谈的话题——孤独。在开始之前,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,你第一次感受到孤独是什么时候?在什么样的情况下?
我对于“孤独”的探索,开始于小学时期。7岁那年,我最害怕舞蹈队训练的课间。当姐姐们成群结队玩老鹰捉小鸡时,我只能缩在一旁,羡慕地看着——原来,孤独最早的形状,是练功镜里那个缩成小黑点的自己。
作为唯一的一年级学生,我和她们之间似乎有着跨不过的鸿沟。我们的表演道具是彝族三弦,每次数量不足时,空着手跳舞的那个人一定是我。三年级时,我有幸去北京民族大剧院展演,分配酒店那晚,像一场残酷的淘汰赛。老师喊:“三人一间”,姐姐们迅速抱团。我站在角落里数影子,直到老师牵起我的手说:“今晚,你做我的小室友吧”——那是我第一次知道,孤独里也能长出温暖。
在舞蹈队咬牙坚持的五年里,孤独感一直是我最强烈的体验,可在此间我也收获了快乐、学会了情绪管理能力。小学四年级,我成为了学校的大队长,接连获得了很多奖项。然而,这些荣誉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期的喜悦,反而让我意识到,那些曾经与我形影不离的朋友们开始渐行渐远。一次偶然,我在别人的QQ动态里看到了好朋友对我进行的过分辱骂。那一瞬间,不可置信盖过了伤心难过。从那天起,我把奖状锁进抽屉,放学专挑小巷走——原来孤独最疼的,是被热闹抛弃时,鞋跟敲地的回声。
我开始害怕被老师表扬、害怕获奖、更害怕主动争取。强大的孤独感将我紧紧包裹。怎样与孤独和平共处,成为了我必须面对的挑战。幸运的是,班主任老师注意到了我的变化,在一次考试之后,我收到了她贴在我试卷上的便利贴,上面有她的印章和我至今仍觉倍感温暖的话:“涵羽:高处虽寒,但能享孤独之人,必有凌天下之气概!老师和同学永远以你为傲!”我向老师请教“怎样才能享受孤独?”“拥有丰盈强大的内心”这是老师给我的答案。
我开始学习丰盈自己,勇敢尝试各类活动,在多样的活动和团队中,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伙伴。我的注意力不再只聚焦于孤独的体验,而是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,逐渐发现、学习他们的长处。同时,我也意识到,走出熟悉的成长环境,去体验外面的世界,是丰富自己的有效途径。我的爸爸妈妈利用各种假期带我环游世界,让我见识了可可西里大草原上独自享受时光的野驴;羊卓雍措观景台常年独自与游客合照的藏獒;布达拉宫下因信仰孤身前来的藏族老奶奶;韩国汉拿大学绘画表演描绘的关于孤独的阐释;罗马威尼斯广场上长期享受孤独的街头艺人……当我迎着拉斯佩齐亚五渔村的风拥抱面前的海洋时,我忽然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目光的局限性。孤独是人生的常态,而我,独行于世间,不应只纠结于身边是否有朋友、是否有同龄人能理解自己,而应超越自我设限的“孤独”,不再内耗,与自己和解。
高中后,我认识了新的朋友,形成了非常舒适的相处模式。在一个人面对压力快要崩溃的时刻,我认识了孙颖莎,并在她的身上获得了力量。这种来自于偶像的无限的精神力量,给予了我更多面对孤独和压力的勇气。大学以来,我有了更多机会去体验和孤独相处的快乐,尽管阅历尚浅,但我似乎离老师所说的拥有丰盈强大的内心更近了一步。
回顾种种,我意识到面对孤独的秘诀便是:拥有丰盈强大的内心,而这需要勇敢尝试不同活动、认识更多优秀的榜样、旅行体验不同的风情、找到一个强大的精神力量源,但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始终相信自己、爱自己的心。
最后,我想给已经与孤独和解或者正在孤独里挣扎的大家分享一首小诗:
致每一个在孤独中寻找光亮的你:
不必将独行视为荒原,
当你内心丰盈如星河长明,
孤身亦能成众,寂静自有回响。
愿你能如布达拉宫的老者般
虔诚于自己的信仰,
如五渔村的海风般拥抱世界的辽阔。
高处虽寒,却可俯瞰人间万象,
独行的路上,每一步皆是朝圣。
你当浪漫,因你独行亦成诗。
谢谢大家,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