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我院木棉课堂团队携三大主题课程走进福州市盘屿小学、福州市仓山霞镜小学等学校,以“动态模型+具身体验“的教学模式,将抽象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探索游戏,为百余名学生打开科学世界的全新维度。
01 宇宙魔方:把银河系装进教室
在盘屿小学的“昼夜探秘”课堂上,木棉课堂志愿者施嘉欣与郭思琪构建起微型宇宙“实验室”。通过延时摄影呈现地球自转实景,配合动态模型演示系统,学生们转动灯泡照射下的地球仪,清晰观测晨昏线推移规律。“原来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交替,是地球在宇宙中跳的华尔兹!”二年级学生陈某惊叹道。同步开展的八大行星认知课程中,志愿者李娟和宋昱岑将八大行星特征转化为糖果属性,土星带着“彩虹糖环”,火星披覆“辣椒糖衣”,孩子们通过组装行星棒棒糖模型,探索每一颗“糖果”背后的奥秘。
02 时光齿轮:解码千年计时密码
木棉课堂志愿者林城宏在福州市盘屿小学开展“认识时钟”科学课,以“古人如何判断时间?”为起点,引发学生思考,通过对比观察日晷、沙漏与现代机械钟的齿轮结构,感悟科技的发展。课堂中,小学生们在“时钟三兄弟”——时针、分针、秒针的体验下直观感受时间的流逝与价值。正如学生在课后笔记中写道:“原来每一声滴答都是文明进步的脚印,而掌握时间的秘密钥匙,正握在我们手中。”
03 力学乐园:弹力规律变身竞技游戏
在小学课堂上,志愿者林城宏和李娟以日常的体育活动进行导入,结合弹簧测力计和生活中常见的形变讲解介绍弹力的相关知识,制作胡克滚轮,通过动手操作和视频讲解探索胡克滚轮来回滚动的奥秘。最后,孩子们在滚轮比赛中感受科学的乐趣,打造出“玩中学”“做中学”“赛中学”的良好科学氛围。
据木棉课堂项目负责人介绍,该系列课程采用“现象感知-原理拆解-实践验证”的三阶教学设计,目前研发课程包已服务福州5个行政区13所小学,惠及学生3800余人次。当夕阳为校园镀上金边,盘屿小学的孩子们仍围在太阳系模型旁争论着冥王星的“行星资格”,这种自发性的探究热情正是木棉课堂期待的育人图景。